近日,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司组织开展2022年“中央媒体青少年体育在线下基层”活动。中央主流媒体与江苏代表通过文字交流了江苏省体校和学校体育俱乐部建设情况。 、省级高水平个人业余训练点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分享了江苏青少年体育的精彩故事。
近年来,江苏省青少年体育工作以提高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能力为基础,以体教融合为抓手,以促进青少年身体健康、提高竞技质量和效率为重点。体育后备人才,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创新青少年“体育+体育”工作发展模式,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新时代体教融合新格局。
让体育成为校园闪亮的名片
近年来,江苏不断深化体教融合,在学校体育方面大力探索和创新。
丰富校园体育内容优化学生成长环境
近五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有一支球队表现非常出色,排名第一或第二,那就是江苏省南京一中男排。 2019年,该队还代表中国在首届世界中学生排球锦标赛(U15)中获得男子冠军。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体育与教育的融合。”南京市第一中学校长朱艳告诉记者。
朱艳介绍,在体教融合的背景下,学校与南京市中山东路体校展开深度合作。 “体校的优势在于专项训练、实践经验和对青训规则的掌握,而学校的优势在于教育,包括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业状况,以及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两校合作后,可以在实践教学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培养人才。”
为此,学校根据体育人才学生特点优化课程方案,提供个性化辅导,建立体育人才学生成长档案,实施体育人才学生文化学习跟踪措施。将竞赛训练、校际交流、补考制度、激励制度、奖励制度、队伍选拔制度充分融入训练模式中,全面提高训练效率和效果,确保队员学练一体化。同时,我们进一步加强梯队建设,形成从小学到高中的一体化培养模式。小学注重兴趣培养,初中注重打好基础,高中注重全面发展。高度重视提高教练员执教能力,注重训练理念、方法手段的研究和创新,提高排球训练水平,构建排球人才评价体系,优化体育人才成长环境。
除了竞技成绩外,南京一中历来高度重视体育教学,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选修体育教学,开设了多种校本课程。课程和体育俱乐部帮助学生享受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完善人格、锤炼意志。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体育、艺术、德育融合育人机制,推广“艺体德育”模式,不断推进常态品格教育。朱艳说:“我们把三年来的体育运动会打造成以竞技体育为主的传统田径运动会、以趣味运动为主的体育嘉年华、以创意体育为主的体育艺术文化节,培养学生的坚韧品质。” 、合作创新。 .将主题活动与体育合作融为一体,是加强学生品格修养的一种实践。不仅如此,学校还经常开展校园体育联赛,组织班际比赛,真正落实“教书、勤练、经常比赛”,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兴趣和爱好,为终身运动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南京一中努力提高体育课质量。朱艳说:“我们会重点关注运动负荷、身体锻炼和运动技能。一是强调每节体育课要有适当的运动负荷,提倡每节课的运动密度和强度。强调每堂课要有适当的运动量,体育锻炼时间要在10分钟左右,方式方法要多样、有趣。技能学习应以活动、竞赛为基础,运用解决复杂的现实运动情况中的问题的结构化知识和技能。”
以兴趣为导向,奠定终身体育基础
在体教融合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体育项目走进校园,丰富了学校体育内容。在南京外国语学校,学校以帆船选修课为代表的体育选修课程体系深受学生喜爱,学生运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学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帆船项目如今已成为学校的一张“特色名片”。 “这个项目最初是由该校一位名叫王金戈的同学于2011年发起的。他在校园内创建了帆船帆板俱乐部,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响应。大家都会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来到玄武湖苦练。当时国内还没有适合学生参加的相关比赛。同学们的坚持完全是出于对帆船项目的热爱,而且都是自愿参加训练。后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了这个项目,帆船选修课也就应运而生了。出生了。”
多年来,南京外国语学校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在体育教研组的精心安排和指导下,将学校体育课、体育选修课、体育俱乐部有机结合起来,辅以各种课外体育训练活动,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体育特长,发展特殊的运动能力。学校根据体育组教师的体育特长进行选修教学。高中阶段每个年级提供6至7项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选择课程,力求让每个学生在高中都是平等的。能够掌握一两项运动专业知识,将为终身运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足球、篮球、排球、健美操、啦啦操等校园体育选修课内容外,学校还鼓励学生自主申报体育项目,聘请专职教练执教,组建运动队每个项目依据会员的选修课程而定。每个运动队都有一名专业教练员或一名从事该项目的专职体育教师负责队伍的组建和训练。目前,南京外国语学校有十多个运动项目,二十多个学生代表队。
该负责人表示,今后,学校将继续注重体育课程建设,加强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等工作,更加科学系统地把握学生体育俱乐部和体育训练的发展,让体育回归教育本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让南外体育事业的故事与时代潮流产生共鸣,持续推动学生全面高质量发展。
加强阵地建设深化体教融合
探索创新进一步发挥体校综合教育价值
近年来,江苏不断加强体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办学质量,高度重视文化教育。在突出专业特色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任务的同时,推动体校建立青少年儿童体育训练中心和学校体育服务中心,倡导体校积极向学校和周边社区开放,在校内提供体育服务。能力。同时,我们积极融入社会,充分发挥体育的多元教育功能和体校的综合价值,助力学校体育,发现更多的体育后备人才。
发挥地市优势设立高水平职业培训点
为更好地发现、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体育后备人才,鼓励和支持区、市体育局及所属训练单位积极承办青少年高水平个人体育业余训练点。第二十届省运会周期期间,江苏省体育局青青工作部门印发了《江苏省青少年单项运动高水平业余训练点管理办法》,结合全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实际,江苏省选择基础设施较好、业余训练水平较高、区域支持力度较大的基层训练单位,由省、市体育行政部门共同投资、共同支持建设青少年单项运动高水平业余训练中心。
“我们目前已建立了田径、柔道、赛艇、击剑、体操、篮球、排球等7个青少年单项高水平业余训练点。”江苏省体育局青青处处长刘斌表示,“训练点的设立是一种创新的队伍管理模式,可以扩大全省优秀运动队三级队的训练规模,充分发挥地方和市级项目的独特优势,加强竞技队伍管理,有效促进全省青少年体育训练质量的整体提升。
徐州体校设立击剑项目业余训练点。徐州市体育局副局长吴南宁介绍,训练点位于徐州奥体中心,配备8台专业剑道和裁判设备等训练设施。还配备了力量训练室和体能训练室,各种辅助训练设备齐全,可以满足日常训练需求。培训点采用三集中模式。球队组建后,球队平日2点30分至5点30分训练,周六日全天训练,有效保证了训练时间。在训练过程中,训练点会根据每个运动员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法。科医部门还将为培训点制定科学细致的服务保障方案,优先提供强有力的科医支持。 2021年全国击剑俱乐部联赛,队员曾俊哲、苏伯润、付晨瑞获得团体冠军。
常州体校建立了排球业余训练点。训练要点以排球所需的“三高”(高身高潜力、高弹跳力、高扣击打)为依据。训练围绕技术要点和战术要求进行技术教学,融入排球专项无球技术。并将球意识融入技术教学和培训中。江苏省排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毛武阳表示:“我们注重科学的体能训练,要求体能训练与专项比赛紧密结合,专项训练融入体能训练,训练以业余训练为主,结合体能训练为主。”在善用科学的体能训练理论的基础上,从小注重速度、力量、敏捷、爆发力等方面,始终把强化神经系统放在体能训练的首位,积极提高理论知识。加强教练员应用我们计划通过4至5年的训练,使三线队运动员掌握技术技能、提高身体素质,战术和比赛意识、发展潜力均处于全国同年龄段的领先地位。 ”
在提高训练质量的同时,各个训练点都没有忽视对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以常州市体校为例,该校运动员在训练中的文化学习,小学阶段在常州第二实验小学进行,初中阶段在常州第二实验小学进行。 24 中学。邓锁荣校长表示:“学校还定期组织各类训练知识学习,聘请经验丰富的文化教师或相关人员向运动员讲解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定期在队内组织文化学习总结,让队员们能够总结出哪些知识点。”他们已经学会了。 ,用在总结中,在总结中寻找差距和解决办法,加强运动员文化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刘斌表示:“通过省市共建省级高水平业余训练点,不仅可以提高优势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效率,还可以尝试建立科学的训练和训练体系。”青少年体育训练“训练、医疗管理、服务”的管理运行机制。还可以积累这项运动青少年运动员成长的数据,逐步形成这项运动青少年选拔的标准。”
多渠道融合发展拓宽运动员成才之路
苏州市体校是一所以选拔、培养和输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为主要职能的学校。目前,学校开设田径、击剑、举重、篮球、排球、足球、手球、射击、射箭、柔道、跆拳道、摔跤、拳击等13个训练项目。与苏州振武实验学校共同承担小学四年级至中专三年级的教学、培训和生活管理工作。它肩负着青少年体育训练、文化学习和全面培养发展的特殊要求。 。经过多年努力,体教融合取得了良好成效。
苏州体校校长薛蓉表示,作为一所体育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业余体校,学校始终致力于打破训练与教学之间的壁垒,真正实现“学训相辅相成”。其他。”一方面,体校会定期组织教师到训练场地观摩训练,解答教练员关心的学习和升学问题。通过近距离观看运动队的日常训练,感受到队员们刻苦训练的朝气与活力。另一方面,各项目教练员也要求每月一次进课堂听课,与老师、运动员同班上课,了解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团队成员。同时,学校还选派优秀青年教练员担任中专专业课教师,逐步建立起一支具有体校特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融合发展一直是苏州体校的重要课题和探索方向。薛蓉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作为基层体校,我们责任重大,任重而道远。”要整合资源、整合发展,坚持“高定位、出精品、聚焦运输、紧跟”,打造江苏特色名师名兵之路。苏州 特征。 ”
在薛荣看来,多渠道融合发展,不仅可以将体校打造成人才培养的立交桥,还能全面拓宽运动员成才的路径,让他们未来有更多可能。她说:“我们首先坚持通过选拔高素质人才,打牢专业基础,提高运动员进入专业队的比例。同时,我们会增设专业课程,让学生掌握多项运动技能,实现一专多能,成为复合型体育职业技术人才,在此基础上还要保证运动员的系统文化学习和训练,让他们通过高考进入高等院校,积极拓宽运动员视野,提高学科综合素质跨文化技能,培养国际化体育人才。”
不仅如此,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招生政策和形势,苏州体校还严格把控招生入口,在新生招生过程中组织统一文化考试。同时,推进名校名队深度合作,与省市重点中学合作办学,深入推进“一校一品”、“名校名队” 、“城市团队办学”等模式,以合作学校为中心,盘活资源。 、增加人才基础,增强学校体育品牌在全社会的影响力,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开展实地调研,积极推动社团进校园
实施中小学体育俱乐部建设,是推动落实“双减”政策、促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体教融合、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务实举措。为更好地推进校园俱乐部工作,江苏开展了现场调研。
江苏省教育厅体育健康与艺术教育处处长张莉莉表示:“我们组织对学校体育俱乐部建设和体育社团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期间,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 ——与走访学校校长、体育教师、学生、家长沟通交流意见,查找薄弱环节,研究改进措施。同时,44名中小学体育教学领导。南京市栖霞区调研组受邀参加问卷调查,重点了解体育俱乐部的建设与管理、体育俱乐部的设立、体育师资配置、活动时间安排等。
张丽丽说,他们通过实地调研,获得了大量珍贵的数据和信息。 “栖霞区小学体育俱乐部项目较多,排名前五位的是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排球。排名前三的体育项目和两项小运动项目也深受社会欢迎。人气较高的项目是更受欢迎,这也说明体育俱乐部的发展与体育运动的普及密切相关。”
分析原因,张莉莉认为,首先,高校体育教师选择的专业大多属于这几类,师资力量充足。其次,学校配备的篮球场、田径场等基础设施为这些体育运动提供了保障。该项目的顺利发展带动了更多此类运动俱乐部的成立。 “此外,我们还发现,棒球、网球、体操等技术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很少开展。有的学校开展了飞盘、攀岩、龙舟、滚铁环等体育运动。可以看到,新兴体育、民间体育等传统体育俱乐部还很少,后期我们可以在这些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丰富俱乐部类型。”
未来,江苏希望到2023年6月底,全省中小学(含职业学校)体育俱乐部覆盖率达到80%以上,每日校内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5小时,确保到2023年底,全省中小学拥有全民体育俱乐部。体育俱乐部部,有效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终生锻炼习惯,掌握1至2项体育技能,形成纵向到底层、横向到边缘的中小学体育俱乐部活动网络,实现“每个学生都有一个项目,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团队,每个学生都热爱运动”的目标(转载自1月12日《中国体育报》第06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qwvlaw.com/html/tiyuwenda/9124.html